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深層障礙不是技術
2017-3-6 來源:微信公眾號:蟈蟈智能雜談 作者:郭朝暉
工業3.0就是全自動化流水線。難道這樣的流水線買不來嗎?全球化背景下,除了少數尖端、敏感的行業,中國幾乎能買到任何生產設備。沃爾沃汽車、庫卡公司都能買,還有什么不能買呢?
那么,中國推進智能制造難在哪里?真正的困難就是我常說的“經濟可行性”:如果我們買來的產線、生產不出市場需要的產品、賺不到錢,買來了也是擺設。
那么,市場需要又是什么?一般來說,用戶關心產品的性價比。也就是說,困難在于:用合適的成本、生產出質量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靠的是企業的生產和產品技術,而不僅僅是設備或流水線。
從全球的視野看,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偏向低價值的一端;低價意味著低成本,而勞動力成本低是最重要的優勢。所以,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后要保持中國制造的優勢,一定要向高質量傾斜。高質量會帶動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也會帶動管理水平的提高、數字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推進制造企業轉型,高質量可能是個最重要的抓手。在我看來,這就是國外企業重視6sigema的重要原因。
一般來說,質量和成本可能是有矛盾的。好的企業通過管理和技術解決這個矛盾、比如推進精益生產。壞的企業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坑蒙拐騙、行賄拉關系來解決這個矛盾。在市場環境好的地方,企業的競爭是好企業之間的競爭;所以,發達國家很少見到劣質產品和壞企業。在市場環境差的地方,是好企業和壞企業的競爭,劣質產品占據很大的比例。好的市場環境之所以是好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因為壞的企業無法生存、老早就被淘汰出局了。中國的偽劣產品之所以盛行,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生存空間存在。
在我看來,中國不缺好的企業家,缺的是好的市場環境。而市場環境有賴于好的法治環境。這一點,恰恰是我們最差的。例如,我們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表示不支持“職業打假人”。典型的案例就是:如果你知道產品是假冒偽劣再去買,如果你打算三倍索賠,法院會判你敗訴。所以,在我看來,這部法律應該更名為“奸商權益保護法”才名正言順。 在這個法律的保護下,好的企業也會變壞。國內某著名家電品牌在幾十年前曾經靠“砸冰箱”來激勵員工重視質量,現在卻是熱衷于“創新”的虛名、現實中卻不惜用劣質產品坑害消費者。這就是現實中的市場環境惡化。
所以,解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最根本問題的鑰匙,捏在政府手里。
網友評論 >>查看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