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獅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仕進
提到水刀,人們第一印象往往是其適用于大理石、陶瓷、地板等粗切割領域,雖然切割范圍廣泛,卻很難用精密來形容。而在11月的上海工博會上,記者看到,有一家打出“智能水刀”概念的參展企業前,卻是人流如織。究竟這家名叫上海獅邁的企業有何魅力?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其總經理張仕進先生。
智能水刀的定義
見到記者,張仕進首先自豪地解釋起這個被他們引入國內水刀市場的概念——智能水刀。“智能水刀是一把‘軟刀子’,既不像銑床是一把剛性的刀子,也不像線切割那樣是一根緊繃的線。如果用傳統的控制方法來控制,對切削的精度,角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智能水刀就區別于它們,通過控制水射流的角度來滿足切削件的形狀,另外水刀切割過程中有一個能量的損耗,所以切割過程中會產生一個錐度,也正是這個特殊的性能區別于剛性刀具凸顯出技術的先進性。”
為了克服傳統水刀對精度方面的局限性,獅邁公司用了兩個方法來解決:一是以水流的射出點為控制目標,以最優化的速度切割,在切割零件外角是不用減速的,提高了切割效率,并通過強大的專家系統來估算切縫錐度和射流彎曲度等,然后在切割過程中通過刀頭擺動來控制水射流的角度,這是軟件方面的解決方案;二是通過精密五軸來執行噴嘴擺動的過程,這種精密的五軸系統區別于其他普通五軸,它擁有高精度的、經過精密補償的、高分辨率的運動機構,能更高要求地完成運動系統所需求的擺動。通過這兩個方法的綜合疊加,既能估算得非常準確,也能擺動得非常到位。
那么,這些技術張仕進又是如何掌握的呢?原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仕進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他便開啟了水刀學習研發的旅程。在這里,他還結識了現在的合伙人——獅邁水刀技術總監曾繼躍,兩人后來一起又考取了羅德島大學的博士,羅德島大學也是當時美國擁有最先進水射流實驗室的學校。再后來,他們又一起就職于全世界第一個把水刀商業化的公司Ingersoll-Rand,繼續水刀研究。“智能水刀2000年左右就開始在國外流行了,我們想是時候把這種先進技術帶回中國了。”2012年,這對“中國合伙人”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獅邁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水刀的優勢
既然是產品,要想打動消費者,終歸還是一個詞——性價比。在張仕進看來,獅邁在“性能”和“價格”上都有很大的優勢。他從三個方面向記者比較了智能水刀的性能優越性。
首先,與激光切割比較。“激光切割對產品的厚度是有要求的,一般在20mm左右,而水刀可以切割厚度為200mm的鋼板。”張仕進說到,“有的材料對熱很敏感,如果用激光加工,材料容易發生熱變形。我們的冷態高能束,可以控制切割點的溫度保持在60°左右,有效避免了這個難題。”
其次是與線切割進行比較。“眾所周知,線切割只能用于切割導電材料,而水刀不限制材料的質地,能切割任何材料。線切割過程中需要先鉆孔再切割,而水刀可以自己完成鉆孔的過程,節約了加工時間。”當然,張仕進也坦言,在慢走絲精度領域,線切割還是優于水刀的。
再將水刀與普通的車銑刨磨相比。“水刀切割過程中不會產生切屑,廢料也是干凈的整料,可以重復使用回收,這樣節約了后續成本的投入;水刀切割過程中沒有切削液和冷凍液的污染,是更環保更節約成本的技術;同時水刀切割靈活度更大,切割各種形狀的產品不用換刀,一個刀頭就可以完成,但也有涉及不到的方面,例如沉孔。”除去特殊的切割要求,足以體現水刀的誕生是對其他加工方法一個很好的補充。
當然,在詮釋了水刀性能優越之外,張仕進還特別談到了獅邁在價格上的優勢。“與FLOW、OMAX、瑞士百超等國外品牌相比,我們的價格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這對客戶來說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智能水刀的未來
張仕進告訴記者,這次上海工博會,上海獅邁借主場之力,重點展示了兩臺水刀切割機,規格分別是分別是1.6m*1.3m和2m*4m。“觀眾對我們的產品興趣度很高,反過來我們也從觀眾那里收獲了很多好的建議。”說到這里,張仕進還跟記者舉了個例子,“有些客戶提出如果工件表面不是很平滑,你怎么保證零件的切割精度?對此,我們準備開發高度跟蹤儀,來解決這個問題。”
采訪最后,對于當前整個機加工行業大環境不景氣的局面,張仕進表達了他樂觀的態度。“我覺得雖然機加工領域整體不太景氣,但有個別行業還是比較好的,比如農用機械,現在享受國家補貼。還有航空航天,國家大力支持其發展,這些行業都有往上走的趨勢。而我們的客戶群恰好就包括這些行業。以前農用機械的加工,要經過粗加工、半精加工、研磨等很多步驟,像水刀現在可以一次就把它完成。今年我們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000萬左右。足以證明,作為中國機械加工的新兵,我們可以乘長風破萬里浪,直掛云帆濟滄海。”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