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是制造業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礎裝備,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產工業產品中的有關零部件和制件,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關聯度高,技術、資金密集,是制造業各有關行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之一。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市場、調結構、促平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促進行業健康平穩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為實現2020年步入世界模具強國之列奠定堅實的基礎,特編制本規劃。
一、模具工業在國民經濟(制造業)中的作用與地位及行業現狀
1、作用與地位
模具是工業生產中極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礎工藝裝備,其生產過程集精密制造、計算機技術、智能控制和綠色制造為一體,既是高新技術載體,又是高新技術產品。由于使用模具批量生產制件具有的高生產效率、高一致性、低耗能耗材,以及有較高的精度和復雜程度,因此已越來越被國民經濟各工業生產部門所重視,被廣泛應用于機械、電子、汽車、信息、航空、航天、輕工、軍工、交通、建材、醫療、生物、能源等制造領域,在為我國經濟發展、國防現代化和高端技術服務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也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節能降耗,做出了重要貢獻。模具工業是重要的基礎工業。工業要發展,模具須先行。沒有高水平的模具就沒有高水平的工業產品。現在,模具工業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個國家的工業產品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之一。
2、行業特點與現狀
絕大多數模具都是針對特定用戶而單件生產的,因此模具企業與一般工業產品企業相比,數量多、規模小,多為中小企業。由于模具產品技術含量較高,活化勞動比重大,增值率高,生產周期較長,因而模具制造行業就有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均衡生產和企業管理難度大、對特定用戶有特殊的依賴性、增值稅負重、企業資金積累慢以及投資回收期長等許多特點。由于模具產品品種繁多,大小十分懸殊,要求各異,因此模具企業發展適于“小而精、小而專、小而特”;行業發展適合于集聚生產和集群式發展,以建立較強的協作配套體系。這也是模具行業的重要特點之一。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過去長期依賴鉗工、以鉗工為核心的粗放型作坊式的生產管理模式,正逐漸被以技術為依托、以設計為中心的集約型現代化生產管理模式所替代;模具產品的傳統概念也正被模具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概念所替代。
目前全國共有模具生產企業(廠、點)約3萬個,從業人員近100萬人,2009年模具銷售額約980億元。根據2008年我國工業普查資料,模具制造行業主營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全國共有2813個,從業人員41.22萬人,工業總產值1178.35億元(含模具及非模具產品),資產總計1206.34億元,利稅總額133.90億元。根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共進口模具19.64億美元,出口18.43億美元。出口模具約占模具總銷售額的12.8%。
從模具產需情況看,中低檔模具已供過于求,而以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為主要代表的高技術含量模具自給率還較低,只有6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進口。目前模具總銷售額中塑料模具占比最大,約占45%;沖壓模具約占37%;鑄造模具約占9%;其他各類模具共計約9%。
從產業布局來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模具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區,近來環渤海地區也在快速發展。按省、市來說,廣東是模具第一大省,浙江次之,上海和江蘇的模具工業也相當發達,安徽發展也很快。模具生產集聚地主要有深圳、寧波、臺州、蘇錫常地區、青島和膠東地區、珠江下游地區、成渝地區、京津冀(泊頭、黃驊)地區、合肥和蕪湖地區以及大連、十堰等。各地相繼涌現出來的模具城、模具園區等,則是模具集聚生產最為突出的地方,具有一定規模的模具園區(模具城)全國已有20個左右。
從產業技術進步看,“十五”以來,在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下,模具行業投入較大,企業裝備水平和實力有了很大提高,生產技術長足進步, CAD/CAM技術已普及;熱流道技術和多工位級進沖壓技術已得到較好推廣;CAE、CAPP、PLM、ERP等數字化技術已有一部分企業開始采用,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高速加工、并行工程、逆向工程、虛擬制造、無圖生產和標準化生產已在一些重點骨干企業實施。
技術的進步,促使模具產品水平近年來也有了很大提高,向高端發展趨向較為明顯。一些模具產品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單套模具重量達到120噸的巨型模具、加工精度達到0.3~0.5μm的超精模具、使用壽命達到3億~4億次的長壽命模具、能與2500次/分鐘高速沖床配套的高速精密沖壓模具、實現多料和多工序成形的多功能復合模具、能實現智能控制的復雜模具,等等。當然,能生產高水平模具的企業在行業中還只占少數,綜合來看,我國模具行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
模具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行業重點骨干企業的形成,現在被中國模協認定和授牌的重點骨干模具企業已達110個。行業骨干隊伍的形成起到了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
二、我國模具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主要差距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主要差距
我國模具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由于在理念、設計、工藝、技術、經驗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企業的綜合水平上特別是產品水平方面就必然會有差距。差距雖然正在不斷縮小,但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們還處于以向先進國家跟蹤學習為主的階段,創新不夠,尚未到達信息化生產管理和創新發展階段,只處于世界中等水平,仍有大約10年以上的差距,其中模具加工在線測量和計算機輔助測量及企業管理的差距在15年以上。管理水平、設計理念、模具結構需要不斷創新,設計制造方法、工藝方案、協作條件等需要不斷更新、提高和努力創造,經驗需要不斷積累和沉淀,現代制造服務業需要不斷發展,模具制造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需要環環相扣并互相匹配。面對差距,我們既要努力追趕,更要開創自己的發展道路。
綜合水平的差距最終都會反映到模具產品中可以量化和感知的具體指標上。綜合我國各類模具情況,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模具使用壽命低30%~50%(精沖模壽命一般只有國外先進水平的1/3左右),生產周期長30%~50%,質量可靠性與穩定性較差,制造精度和標準化程度較低,等等。與此同時,我國在研發能力、人員素質、對模具設計制造的基礎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造成在模具新領域的開拓和新產品的開發上較慢,高技術含量模具的比例比國外也要低得多(國外約為60%左右,國內不足40%),勞動生產率也要低許多。
2、主要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大致有如下方面:
⑴研發及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差、能力不足、投入少、不夠重視、缺乏長期可持續發展觀念等都是造成模具產品及其生產工藝、工具(包括軟件)、裝備的設計、研發(包括二次開發)及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⑵企業管理落后于技術的進步。管理落后主要體現在生產組織方式及信息化采用方面。國內雖然已經有不少企業完成了從作坊式和承包方式生產向零件化現代生產方式的過渡,但沿用作坊式生產的小企業還不少;已實行零件化生產的企業中只有少數企業采用了信息化管理,且層次也還不高。行業和企業的專業化水平都比較低,企業技術特長少。
⑶數字化信息化水平還較低。國內多數企業數字化信息化大都停留在CAD/CAM的應用上,CAE、CAPP尚未普及,許多企業數據庫尚未建立或正在建立;企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和軟件應用水平都低,軟件應用開發跟不上生產需要。
⑷標準和標準件生產供應滯后于模具生產的發展。模具行業現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有不少已經落后于生產(有些模具種類至今無國標,不少標準多年未修訂);生產過程的標準化還剛起步不久;大多數企業缺少企標;標準件品種規格少,應用水平低,高品質標準件還主要依靠進口;為高端汽車沖壓模具配套的鑄件質量問題也不少,這些都影響和制約著模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
⑸人才與發展不相適應。人才發展的速度跟不上行業發展速度,目前全行業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級人才更加匱乏,數量是一個方面,人才素質與水平更加重要。學校與培訓機構不足、培養目標不高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企業缺乏培養人才積極性也不可忽視。
⑹以模具為核心的產業鏈各個環節協同發展不夠,尤以模具材料發展滯后最為明顯。模具材料對模具質量影響極大,國產模具材料長期以來,不論從品種、質量還是數量上都不能滿足模具生產的需要,高檔模具和出口模具的材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模具上游的各種裝備(機床、工夾量刃具、檢測、熱處理和處理設備等)和生產手段(軟件、輔料、損耗件等)以及下游的成形材料(各種塑料、橡膠、板材、金屬與非金屬及復合材料等)和成形裝備(橡塑成形設備、沖壓設備、鑄鍛設備等),甚至包括影響模具發展的物流及金融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大都分屬于各有關行業,大都聯系不夠密切,配合不夠默契,協同程度較差,這就造成了對模具工業發展的制約。
三、“十二五”發展目標及戰略
1、發展環境與市場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妥善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模具制造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內外環境不確定因素雖然很多,但我國經濟發展仍在高速增長期內,我國模具在國際模具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仍舊存在,國內模具市場預期也繼續看好。
2010年我國人均塑料消費量約為46公斤,僅為發達國家的1/3,這預示著“十二五”期間我國塑料制品行業仍將會保持高速發展;在“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必然趨勢下,工程塑料制品業在“十二五”期間預計也會維持年均15%的市場增長率。由此可以想見,在模具總量中占比最高、支撐塑料制品業的塑料模具市場,“十二五”也將會以較高的增長速度發展。
作為模具使用量最大的汽車行業,預計“十二五”期間將會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發展,加上我國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2009年底為1.86億輛,其中汽車7619.3萬輛,摩托車9453萬輛)所帶動的維修配件市場和出口市場,我國汽車零部件也將在1.5萬億元的厐大市場基礎上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由此預計“十二五”期間汽車模具的年均增速不會低于10%,包括汽車輪胎模具在內的橡膠模具年均增速將達到10%以上。
電子及信息產業也是模具的大用戶,“十二五”預計將有20%左右的年均增速。
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醫療器械、建材等行業也將為模具帶來龐大的市場。例如醫療器械,目前我國只占全球2%的份額,藥品與醫療器械消費比只有2.5:1,而發達國家是1:1;美國在醫用塑料方面的人均年消耗費用為300美元,而中國只有30元人民幣,可見發展潛力之大。
在國際市場方面,由于工業發達國家人工成本的持續提高,迫使他們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不斷把模具向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我國這樣有較好技術基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跨國公司到我國來采購模具的趨勢尚在發展之中,國際新興市場的開拓也大有可為。
總之,“十二五”期間模具市場將繼續看好,模具行業發展可期。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人工成本也在不斷提高,模具制造低成本優勢正在不斷減弱,由于我們創新能力較弱,一些高端領域內我們尚缺乏競爭優勢。
2、指導思想和總任務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進步為依托,創新驅動,“好”字當頭,搞好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以提高行業整體實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深化改革,開拓市場,苦練內功,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軟實力,更好地為提高裝備制造業總體水平、為我國實現低碳經濟和國防現代化服務,為我國模具行業到2020年步入世界模具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3、發展戰略
突出調整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通過創新與培育來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實現發展速度與質量提升、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相協調。
⑴大力推進產品結構調整。許多國家建設重點的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需要模具予以支撐,例如發展新能源、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物聯網、智能電網以及醫療和交通等產業都需要大量的模具,而且其中的許多模具需要由新的材料、新的成形技術、新的模具結構來實現,有些甚至是完全新型的模具產品。這也是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重大意義,“十二五”期間模具工業要進一步積極主動去尋求發展。因此,“十二五”期間模具工業要進一步大力發展技術附加值高的中高檔模具產品,不斷提高它們在模具總量中的比例,鼓勵發展高品質模具標準件和高性能模具材料,以提高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國家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服務的能力。
⑵積極推動企業向“大而強”和“小而專”的方向發展。大力支持重點骨干企業,特別是大型重點骨干企業的發展,提升它們的水平和行業引領能力;引導和培育一大批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鼓勵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專業化整合、優化重組,發展各種形式的產業聯盟,促進行業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以模具為核心的產業鏈,擴大服務范圍。
⑶努力開拓市場。多方面開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提高模具產品出口比例,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通過增加出口來帶動產業水平的提升,鼓勵替代進口產品的發展,適當注意發展技術服務出口。通過開拓市場新領域來實現新的增長。
⑷積極推進模具生產信息化、數字化、精細化、自動化、標準化;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促進研發與創新能力的提高。
⑸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支持模具產業集聚地建設(應注意與產品制造業相協調的合理布局),推動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穩妥地延伸發展以模具制造為核心的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⑹盡快轉變發展方式。模具產業要從過去主要依靠規模擴張和數量增加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逐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與提高產品質量及水平為重點的精益型發展模式轉變;從以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為主的發展模式,向引進消化吸收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重的發展模式轉變;從以技能型為主的行業特征向以技術型和現代企業管理型為主的行業特征的轉變;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增長點。模具企業要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⑺針對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圍繞重點服務對象,實施“項目帶動”。
為實現規劃目標,我們必須針對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圍繞重點服務對象,把國家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發展產品作為切入口,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把模具項目融入到與之配套的產品項目中去,更好地去爭取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與此同時,模具生產企業也應提出適合于本企業的有關項目來帶動發展。
⑻加快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通過積極推進人才培訓基地的建設,建立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產業結構要求的現代繼續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4、具體目標
⑴總銷售額至2015年達到1740億元左右,其中出口模具占15%左右,即至2015年達到40億美元左右。
⑵國內市場國產模具自配率達到85%以上,中高檔模具的比例達到40%以上。
⑶在行業中全面推廣模具全三維CAD和CAD/CAE/CAM/PDM設計生產技術,重點骨干企業率先基本實現。
⑷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總體水平,使40%左右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積極推進模具集成化制造的水平。
⑸重點發展大型、精密、復雜、組合、多功能復合模具和高速多工位級進模、連續復合精沖模、高強度厚板精沖模、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以及微特模具;對于在航空航天、高速鐵路、電子和城市軌道交通、船舶、新能源等領域要求的高強、高速、高韌、耐高溫、高耐磨性材料的新的成形工藝及模具制造,要有重要突破。
⑹全面掌握C級車車身模具制造技術,基本實現C級車車身模具自主生產,對國內中檔及以下轎車自主品牌新車型試制的覆蓋件快速經濟模具做到基本自配。
⑺重點骨干企業達到160個左右,其中10億元級企業10個左右。重點骨干企業研發費用要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都要有自己的研發隊伍和專利技術,其中半數左右要建立技術中心,使其逐步進入到為之服務的產品設計中去。
⑻進一步縮短模具生產周期、提高模具壽命和使用的穩定性。生產周期在現在的基礎上縮短20%~30%;模具使用壽命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20%~30%;用模具制造精細化來提高模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⑼在適用于模具企業的自主品牌軟件的開發與提高方面有明顯成效。
⑽積極發展熱流道元件、氮氣彈簧、特殊斜鍥等高檔模具標準件。
⑾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在模具生產集聚地區,建成5個左右較為完備的行業公共服務平臺。
⑿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從目前的約15%左右提高到2015年的20%左右。重點骨干企業應達到25%以上),重點骨干企業高技能人才(具有技師、高級技師能力)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30%左右。
⒀五年共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25萬人次左右。中國模協人才培訓基地從目前的72個發展到150個左右。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模具高、中、初級技能培訓網絡。模具工技能鑒定點從目前的10個發展到40個,完善模具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人員鑒定體系。
四、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在信息化社會和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模具行業的主要發展趨勢是:模具產品向以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為代表的,與高效、高精工藝生產裝備相配套的高新技術模具產品方向發展;模具生產向管理信息化、技術集成化、設備精良化、制造數字化、精細化、加工高速化及自動化和智能控制及綠色制造方向發展;企業經營向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行業向信息化、綠色制造和可持續方向發展。
1、產品發展重點
⑴為C級汽車及以上等級中高檔轎車配套的汽車覆蓋件模具,及為汽車配套的模夾一體化產品。
⑵為電子、信息、光學等產業及精密儀器儀表、醫療器械配套的精密模具,包括精密塑料模、精密沖壓模及特種材料和微特零件精密成形模、光學非球面鏡片和特種鏡片成形模具等。有些超精密模具要向納米精密度領域發展。
⑶大型及精密多工位級進模具,包括汽車零部件和OA設備等大型多工位級進模及高速運行的長壽命精密多工位級進模等。
⑷大尺寸零件和厚板精沖模及復雜零件連續復合精沖模具等。
⑸高強度板和不等厚板沖壓模具,包括熱成形模具和內壓成形模具等。
⑹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包括大型注塑模、大型壓塑模、多層材料吹塑模、滾塑模、多色多材質組合模具、高效疊層模具、高光無熔接痕模具、塑料異型材高速擠出模具等。
⑺大型精密鑄造模具(包括壓鑄模、重力鑄造模、低壓鑄造模等),特別是要重視鎂合金壓鑄及新型特殊成形工藝鑄造模具的發展。
⑻高等級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包括汽車、工程車、飛機等輪胎模)。
⑼新型快速經濟模具。
⑽高檔模具標準件,重點發展高性能熱流道元件、氮氣缸、特殊鈄鍥、無油潤滑推桿推管等。
⑾新能源等領域的特殊模具,例如兆瓦級風力發電機槳葉模具和風機主軸模具等。
⑿高性能模具材料,如大型預硬化塑料模具鋼模塊、新型耐蝕塑料模具鋼、低成本高壽命熱作模具鋼、抗拉強度>800Mpa的高強度鋼板沖壓模具鋼等。
2、技術發展重點
⑴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及企業信息化管理技術(以推廣應用為重點,并進行軟件集成和二次開發),包括模具全三維CAD和CAD/CAE/CAM/生產技術及CAPP、ERP、MES、PLM等管理技術。
⑵模具加工新技術,如高速高精加工、復合加工、精細電加工、表面光整加工及處理新技術、快速成型與快速制模技術、新材料成形技術、智能化成形技術、熱壓成形技術、厚板精沖技術、連續復合精沖技術、標準化自動化加工技術、大規模定制生產技術、網絡虛擬技術等。
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具生產和管理的專用軟件的開發及升級。
⑷模具精細化制造和精益生產。精細化制造與精益生產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設計、加工、管理技術和科學化、信息化的有機結合的綜合反映,對提高模具質量和企業效益至關重要,應作為發展重點予以特別關注。
⑸與模具直接關聯的模具制品成形過程在線智能化控制技術。它利用信息化和現代控制技術,對模具制品成形過程中的相關工藝參數進行實時檢測和在線智能化控制,以進一步提高模具制品的性能質量和成形效率,甚至使原來無法成形的模具制品成為可能,實現模具及模具成形的重大創新。
3、主要任務
為了完成我國模具行業“十二五”期間所確定的發展目標,進一步縮短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向世界模具強國邁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
⑴在繼續跟蹤、學習國外先進模具制造技術、跟上全球科學技術發展步伐的同時,要在創新上多下功夫,要多創造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高新技術在模具行業的應用日顯重要,模具為高新技術產品服務也越來越深入廣泛,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是全面提升模具產業水平的突破口,因此,要以企業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學”、“研”、“用”聯合,不斷實現技術和產品的創新。重點骨干企業要在創新上走在前面,多出成果,多創專利。
⑵結合國家支柱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的需要,我們編制了《“十二五”模具產業技術發展指南及重點項目建議》(見附件)。要切實抓住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及企業信息化管理技術、大型及精密沖壓模具設計制造技術、大型及精密塑料模具設計制造技術、大型精密鑄造模具設計制造技術、高級子午線輪胎活絡模具設計制造技術、高檔模具標準件生產技術等六項重大關鍵技術,結合重點項目進行突破,使這些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技術獲得重大進步,并通過高新技術的采用、技術攻關和創新來獲取進步,使成果產業化,以點帶面,帶動整個行業水平的提高。
汽車輕量化、智能成形、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航空航天、生物醫學、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等都是“十二五”期間國家發展重點,圍繞這些重點所必須的模具自然也是模具行業的發展重點,其中有許多是需要新開發的模具,許多技術有待突破。要以此為突破口來帶動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⑶擴大外貿,發展出口。
模具出口突破1億美元我們用了10多年時間,從1億美元發展到10億美元用了7年時間,現在出口已接近20億美元了,我們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但底數大了,要實現5年翻番的目標,必須積極培育出口基地和重點出口企業。擴大外貿,發展出口,不單是為了達到40億美元的出口目標,而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一任務的完成來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來促進我國的模具技術及行業綜合水平的提高。
⑷提高職工素質與水平
以培養和造就一支包括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在內的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我國模具行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同時,提升企業家素質任務也迫在眉睫。為此,模具企業要主動開展以提高技能和知識更新為重點的繼續教育培訓工作,加大對技能人才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力度,努力建設模具技能培訓網絡和技能鑒定體系,加快培養一大批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的模具專門人才,包括高級人才和優秀企業家隊伍,逐步形成與模具行業發展相適應的、比例結構與發達國家相近的人才格局。
五、政策措施建議
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模具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目標,為我國步入世界模具強國之列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國的模具工業還需要發展得更好些和更快些,這需要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別是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此提出如下政策措施建議:
1、開拓市場、調整結構、擴大外貿。
我們必須在努力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加大開拓新興市場特別是拓展對外貿易的工作力度,通過擴大外貿來促進我國模具工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為此,一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組織好模具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用好國家的市場開拓基金,對聘請國外專家來華、到國外參加國際交流活動,以及參加國外著名展會的企業給予資金補助。二是對有條件到國外建立海外市場開拓網點(辦事機構、研發機構以及銷售服務點等)的模具企業或模具企業聚集園區,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要在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給以支持和鼓勵。三要進一步調整模具出口產品結構,加大一般貿易、服務貿易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比例,減少OEM和低技術含量產品的比例,用好國家有關進口設備零部件免稅或出口退稅、抵扣、項目補助等政策,不斷提高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水平。四要推進模具出口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出口基地建設資金支持。
2、積極培育重點骨干模具企業隊伍和行業“龍頭”企業,并充分發揮他們引領行業的作用。
國家和各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全國和地方重點骨干模具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在國家和省(區、市)級的高新企業評定中,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注,優先安排技術改造和重點研發項目與資金;對模具骨干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并促使其不斷的升級,以及進行資產重組和企業兼并工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為了今后進一步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明星模具企業,對名牌產品及其企業更要有政策支持。為實現與主機產品的緊密結合,重點骨干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國家重點裝備制造的聯合攻關。
3、因地制宜推進模具集群式生產方式的發展。
模具生產集聚區的發展方興未艾。有關地方政府要制訂相應政策,鼓勵已經形成規模的集聚區,進一步提高水平、發展能力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對尚在建設和規劃中的集聚區應根據形勢、市場及條件,搞好定位,確定目標,支持其穩步發展;鼓勵建立健全區域性現代制造服務業,提高區域配套服務能力;模具生產集聚區要在完善服務功能上下功夫,支持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特別要重視和支持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網絡的建設與完善。服務平臺的建設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面向產業、服務企業、資源共享、注重實效”的原則,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社會與行業的廣泛參與。模具生產集聚區建設要注意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均衡發展、合理的結構,以及產業聯盟的形成與發展,還要注意人才培訓和實訓基地建設。模具集聚地實訓基地要適應行業需求并具有特色。
4、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搞好兩化融合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努力提升產品檔次。
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布的《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方向(2010年)》中已列入了十種模具作為重點鼓勵發展的項目,這十種模具基本上已涵蓋了需要國家支持發展的各種高水平的模具產品,有關企業要用好相關政策,搞好技術改造。技術改造要著重于結構的調整與水平的提升,并使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與技術進步同步發展,切忌單純的外延與擴張,要由過去的數量規模擴張為主向質量效益提高為主轉變。
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是全面提升行業素質、水平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搞好兩化融合和企業管理現代化是當前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內容。模具企業應在市場上跟蹤產品發展,抓住重點,正確定位,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力度來提升產品檔次,提高效益,增強市場適應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把企業做精、做特、做新、做強、做活和做出規模效應來,從而造就一大批“專、精、特、新”的模具企業,使行業結構更為合理。政府有關部門應在減輕模具企業稅負(尤其是增值稅稅負),鼓勵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等方面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
5、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建設和完善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產學研用結合是增強行業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途徑。為推進模具設計和制造領域產學研用結合,要積極引導企業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鼓勵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大專院校科研實習基地,積極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活動。
國家對模具行業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要給予進一步的大力支持:一是為不斷完善和提高已經建立的模具CAD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橡塑模具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和水平,在其建設資金和項目安排上給予大力支持;二是建議在模具技術的其他重點領域建立新的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6、推進標準化工作,推廣標準化流程生產方式,推進國標、行標、企標的制定和修訂,鼓勵企業建立標準化數據庫。
從標準化意義上來說,人們所掌握的技術應通過知識化、標準化、流程化、信息化來加以推廣利用。
我國模具行業標準化工作不但落后于工業發達國家,而且滯后于國內生產。標準化工作至少有三個方面必須加以推進:一是要加快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尤其要研究制定精密模具和精密模具零件標準;二是大力發展模具標準件生產,提高標準件使用覆蓋率,模具標準件生產企業要努力增加品種、提高質量;三是重視企業標準的建立,推廣標準化流程生產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推進信息化、自動化生產。
7、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及培訓基地建設,加速技能人才的培養;積極開展職工技能鑒定和考試發證工作,提升員工素質。
人才缺乏已是行業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培養和培訓人才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各界關注與重視。一方面要在加強和提高模具專業學歷教育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企業對加強職工培訓重要意義的認識,加強模具企業職工的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力度,以提高職工素質。另一方面在“模具工”被列入《全國職業大典》之后,通過加強行業的教育培訓示范基地的建設〔包括建立高技能人才過程培訓網絡、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站)〕,逐步建立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產業結構要求的現代繼續職業教育體系,開展職工技能鑒定和考試發證,推行“雙證”(學歷+技能)式教育和訂單式人才培訓等多種方式來大力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促進模具人才的培養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還要加快“雙師型”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8、爭取各級政府支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行業發展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別是有關扶植政策的制定對促進行業發展作用巨大。模具行業由于產品技術含量高、活勞動比重大、增值率高等特點,企業稅負(特別是增值稅)要比一般機電產品行業高出一倍左右。近年來,由于原材料、能源、人工成本上升及模具價格下降,模具生產利潤率一直處在下行通道中。根據2008年工業普查資料,主營收入500萬元以上的模具制造企業,工業資金利潤率總平均只有8.75%,比機械工業總體水平低1.5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達18.63%,比機械工業總體水平高5個百分點,不少企業已難以為繼。對此,模具行業、企業一方面要用好用足現有的各項政策,另一方面必須向各級政府繼續宣傳模具工業的重要性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積極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繼續出臺相關扶植政策來進一步促進我國模具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要爭取政府對高新技術模具企業提高扶植力度。
在上述各項措施中,行業協會可以也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盡快出臺有利于行業協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行業協會不但要起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扭帶作用,還要起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作用,以充分發揮推進行業發展的作用。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