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密加工和精密測量中, 都需要有高精度的分度盤, 作為回轉運動的分度元件, 這類元件在相鄰齒(槽) 距和累積齒(槽) 距方l驪均具有較高的精度要求。在制造這類高精度的分度元件時, 大多是運用圓周分度誤差具有封閉性的原理, 設計制造出相應的裝置, 通過多次測量相鄰齒(槽) 距的相對誤差, 計算出齒(槽) 距的誤差真值和最大累積誤差, 找出合理的加工位置, 從而保證分度盤的加工精度。這種方法雖然解決了精密分度盤的加工問題, 但加工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下面介紹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180°。測量法。
分度盤的加工(精銑和磨削) 關鍵是要確定出從哪一個齒(槽) 開始加丁, 才能保證每個齒 (槽) 距都能達到圖樣的技術要求, 而不致于產生加T 余量不夠的問題。從生產現場的經驗發現, 在精密分度盤的加工過程中, 一般總是產生類似偏心性質的誤差, 即半數相鄰的齒(槽) 距和總是大于另一半數的內(槽) 距和。利用這個規律, 在精加工前測量時, 要使定位齒(槽) 和被測量齒(槽處于徑向相對位置 ( 接近于18 0°) 。從任意齒( 槽) 開始, 先調整千分表到零, 然后順著箭頭所指方向依次測量下去( 圖1 ) ,記下甸次測量的讀數,必然會找出累積誤差的最大值, 從而找到開始加工的位置。
圖2 為精密分度盤零件。該分度盤經過第一次時效后, 在銑床上銑出各槽, 留磨量0. 2~0. 3mm 。經過二次時效后磨好內孔、端面及外圓,然后準確磨槽。磨前按180°測量, 用千分表從任意槽開始依次測量各槽的.累積誤差, 得出數據列人表l 。從表l 中可以看出: 無論取哪一個槽作為開始點來測量, 總可以找到最大累積誤差出現在l ~5槽之間。因此, 可以作出第5 槽定位, 從第6 槽開始磨削的判斷。注意, 測量一周后, 每一對對應的槽都先后被作為定位槽和測量槽, 所以在計算最大累積誤差時應除以2。
那么, 這個判斷正確與否? 能否保證磨削后每個槽距都能達到理論槽距而不會產生磨削余量不夠的問題呢? 下面我們來驗證這個問題.用相對測量法測量出每個槽距的誤差真值, 井計算磨削余量如表2 。從表2 中可看出: 當以第6 槽作為磨削起點時, 恰好能保證每個槽都能磨出; 而以第8 槽作為磨削起點時, 在磨到第5 槽時, 已經沒有余量去磨, 磨削余量出現了負值, 第6 、第7 槽更無法磨。這就驗證了用18 0 測量法得出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方法的特點足從記錄表中直接暴露出最大累積誤差的所在之處, 用不著進行計算: 因此, 在實際工作中能給生產工人帶來很大的方便。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