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激光器和手術精準度息息相關,它們能快速、可靠地完成任務,具備脈沖對脈沖穩定性以及一致的、可重復的質量。由于激光器的多功能性和特殊能力,它是切割、焊接和打標醫療技術產品的最佳生產工具。而通快激光器在醫療技術生產領域的打標、切割和焊接的應用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靈活、精準、可重復的特性為醫療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過健康。除了醫生的技能和藥品外, 醫療技術也是構成健康和高質量生活的決定性要素。例如,在德國,大約有11000 家公司和150000 名人員致力于醫療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作。由于此行業的多樣性并且涉及的大部分是小公司,創新就變得很關鍵。
根據德意志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的研究,上市兩年以下的產品能幫助德國的醫療技術公司獲得過半的銷售額。根據德國醫療技術協會2006/07年度報告,平均超過7% 的銷售額用于投入研發。相比較而言,重化工業5% 的銷售額重新投入研發,而制造業則是3.8%。德國慕尼黑專利局的研究表明醫療技術的專利超過14700項,位列行業發明榜首并占所有應用的11.4%。位居其后的是通信工程占10%,以及數據加工占6.7%。事實上,全球的情況大致也是這樣。根據美國醫生的調查,技術產品位列過去30 年中10 大最重要醫療創新的第六位。
以人為本的技術
創新研究需要創新生產。特別是在技術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情況下,這點比在其他領域顯得更為重要。沒有什么東西能比手術器械切割得更深。像動脈瘤夾這樣的重要植入物可能看起來像一個回形針,但當涉及神經外科手術時,那就是關乎生死的事了;像起搏器這樣的動態植入物甚至是人體的一部分。由于醫療器械對材料、產品質量以及加工文檔的要求相當高,這就要求具有非常苛刻的生產環境和良好的工藝規劃——而這恰是激光技術所擅長的。
由于激光器的多功能性和特殊能力,它是切割、焊接和打標醫療技術產品的最佳生產工具。通快醫療技術部應用經理Alexander Knitsch 博士這樣描述道:“激光器是小型化的先驅。激光器是微細加工的先驅,它使得很多新產品的設計變得完全可能,如用于打標的最小25 微米焦點直徑激光和用于表面材料去除及微加工的最小10微米焦點直徑激光。”另外,激光器可精確定位至1 微米。盡管這個數值目前還是理論化的,并受到機械軸和整個系統性能的限制。激光器可以精確地調整,這樣熱導入就能得到精準的控制并進行調適以迎合溫度敏感材料的特性。激光器高度的靈活性特別適用于產品品種繁多但只是小批量需求的器械領域。小單元可以人工或半自動化生產。對于大規模生產,激光器可以簡易地自動化并集成到生產線上。快速加工時間和CAD 數據簡便傳送到機器控制單元都提高了效率。專業集成商的交鑰匙解決方案或單個系統配置的可用性取決于要求和現有的內部能力。像美國集成商創新激光技術有限公司(ILT)這樣的公司知道醫療技術需要什么并且推薦已用于規劃過程中的激光解決方案。ILT 創始人和主要股東Steven D.Weiss 說:“系統的成功真正起始于如何設計部件和它們的聯合應用。”
可重復的質量
眾所周知,激光器和手術精準度息息相關。它們能快速、可靠地完成任務,具備脈沖對脈沖穩定性以及一致的、可重復的質量。德國內窺鏡專家卡爾• 史托斯公司激光部經理Wolfgang Karl 說:“對于我們來說,激光器最大的優勢就是工件返工次數少。”“使用激光器同樣能簡化加工程序,一些產品的工序能減少50% 左右。”他繼續說道。激光器加工的表面質量高能符合醫療無瑕疵、凹槽、折痕,毛刺或裂紋的要求。例如,用激光器焊接內窺鏡管接縫,表面平滑、堅不可摧,擁有像基礎材料那樣的生物相容性。填充材料就不那么必要了。就如同傷口感染者對高堿性清洗和高溫殺菌具有免疫力那樣,使用合適的參數可以在器械上實現永久,高質量的激光打標。例如,用于骨折的復雜植入系統的切割角度有光滑的表面和無毛刺的邊緣。激光焊接點具有穩定的強度。例如,在鎳鈦合金支架上只有幾微米大小的焊接點可以承受達70牛頓的壓力。
除了單個工件的高質量要求外,重要零件的生產也應具有一致、可重復和可驗證的特點。質量的改變和寬泛公差被排除在醫療技術產品的生產之外。一個不夠完善的起搏器是不堪設想的。高度先進的光束技術確保從第一個工件開始就有統一的、可重復的質量保證。
與所需功率相比,通快最新激光器的1 微秒的實際功率為100 萬次/秒。每10 微秒,脈沖會調整。通常,一個脈沖長度,也就是5 微秒,脈沖形成可隨意調整。使用高質量的數據儲存工具可記錄并保存相關參數。“關于加工質量,激光器有比其他生產方法更突出的優勢。它根據明確規定的參數工作,例如脈沖長度、脈沖寬度或脈沖重復速度,而這些參數可在任何時間挑選、保存、測試和重新設置。”Knitsch 博士如是說道。
隨著存檔和驗證的要求越來越高,激光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