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68 鏜床線路排故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實踐與探索
2017-3-8 來源: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作者:江嘉旻
摘要: T68 型鏜床電氣控制系統的排故維修是電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基本儀表的使用,學生對電氣線路電位點測量基本知識理解與實踐。同時,該課程也是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級維修電工的考核內容組成部分。信息化教學能在信息化環境下,破解鏜床控制線路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原理分析難點,消除認知距離,輔助學生提升學習素質,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學習活動。
關鍵詞: 鏜床; 排故; 信息化教學; 提升素質
0.引言
T68 型鏜床電氣控制系統的排故維修是電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完成該課程的學習后,已經對維修電工的崗位特性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時對鏜床類機械加工機床的控制線路有了廣泛性的認識和基本的識圖檢測排故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貫專注于黑板講演的方式并試圖通過該方式將抽象枯燥乏味的電路原理輸入學生頭腦。而中職學生,由于過去學習經驗,并不能將板書知識以一種積極愉快的方式接受,因個體認知能力所縛,飽受抽象學習的創傷,從而陷入一種“難學”“沒興趣”的認知困境,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講,這樣的學生往往會陷入“習得性無助”境地,從而養成厭學的心理; 信息化教學是在信息化環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者之間借助現代化媒體手段、資源等,通過立體的、具象的知識傳播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活動。它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消除學生認知距離,能良好地輔助學生提升學習素質,做到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完成學習活動,緩解學生壓抑的情緒,打開內在學習潛能。下面我以鏜床排故中正反轉線路檢修作為教學內容案例談談信息化設計的一般思路。
1.教學設計思路
本次教學設計以任務引領,小組合作的方式,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培養學生職業崗業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依托信息化手段,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形成理實一體化課堂,體現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
1.1 教學目標分析
1) 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為中職電類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對網絡信息處理強,實踐操作能力較高,但對理論學習欠缺興趣。經過前續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具備一定的電路識別能力以及基本的萬用表測量使用能力,為本次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國規教材《常用電力拖動控制線路安裝與維修》單元五中項目二,它是鏜床電氣控制線路維修的重要章節。本次教學安排 4 課時,根據課程安排和現有課程資源,我將本次課程分解為三個任務,分別為原理的探究、故障范圍的判定和實踐操作。
3) 教學內容分析。
本次課內容是鏜床排故模塊的一部分,具有鏜床電氣排故的典型性,考驗了學生基本能力,依據學情和教學分析,本次課的教學重點為正反轉電路工作原理,教學難點在于線路故障范圍的判定。
4) 制定教學目標。
結合大綱要求以及中級維修電工崗位要求,確定了本次課內容知識、能力、素質目標; 使學生掌握鏜床正反轉線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用萬用表根據故障現象通過判定方法排除故障的能力。
1.2 信息化教學情境的創設
通過網絡平臺,與校企合作企業開展合作,師傅給出生成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關于正反轉線路故障視頻,并結合鏜床動畫,給學生創設具體工學結合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1.3 信息化資源的準備
教師準備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藍墨云手機、QQ 群、微信公眾號中,準備了關于鏜床電路原理的交互式游戲動畫、圖片、教學視頻等,并且自制了微課視頻,全方位給予學生學習點的信息化刺激,觸發學習熱情。教學地點設置在智能型理實一體課堂,課堂教學區配備大型智能電視、平板、投票器等現代化工具,學生使用手機終端在課前課中及課后配合學習。
2.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 3 個環節,課前采用藍墨云班課平臺,提前一周發布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中采用任務式學習,以任務為主線層層深入,磨煉學生自主學習及動手能力,課后交流完善,及時形成學習反饋。
2.1 課前自習,檢測反饋
課前一周內,教師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發布學習任務,教師根據教學安排將本課知識點進行梳理,制作成學習任務單,明確本次課學習目標、要求、方法等,將本次課教學多媒體資源上傳平臺讓學生進行學習,同時制作了課前預習測試,學生預習后作自我檢測,檢測成績在網絡平臺形成排名。
教師可通過該平臺查看學生完成預習狀況,根據經驗積點以及測試排名,初步了解學生基礎預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將學生按層次和個體差異進行分組,體現優勢互補。除此之外,學生可在 QQ 群中實時交流,討論該次課內容的具體問題解決方式。
2.2 課中探索,任務引領
1) 任務引入。
在該環節內,首先教師將課前預習反饋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評解,采用投票器搶答、抽答的方式,學生共同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接著,教師通過遠程視頻語音系統,實時連39線校企合作的師傅,給大家展示了鏜床正反轉工作加工機械零件的作用,并適時指出故障機床現象即正反轉運作出現的問題,希望同學幫忙解決。教師設疑,鏜床正反轉電氣控制如何工作?
2) 任務實施。
任務實施按任務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任務是對鏜床原理的探究。針對學生理論分析弱的特點,教師開發了“電子歷險記”這一交互游戲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學生用鍵盤操縱電子運動,完成點亮接觸器線圈任務,教師將知識點以小關卡的方式設計在游戲中,讓學生小組協作闖關回答,加深印象; 隨著游戲推移,學生依次點亮鏜床的接觸器線圈,觸頭動作,接通了電機主電路,電機運轉起來,從而輕松明白了原理,為后續任務打下基礎。任務一是本課重點,通過游戲形式,寓教于樂,順利使重點突出,貼近了做中學、樂中學的理念。游戲結束后,軟件自動評分,生成后臺數據,上傳平臺,完成任務實施過程中的評價考量。第二個任務是對故障范圍的判定。教師將故障現象按接觸器線圈所在支路劃分為四類,碎片化為幾個微課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現象自主學習判定方法。微課化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探討,把握排故脈絡; 并通過思維導圖軟件,自主創建排故知識群,并將思維導圖發送到平臺,在課堂進行組組交流、反思。老師對整個過程作引導及評分,完成教師評價。第三個任務是實踐操作。采用了仿真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先通過實訓操作區虛擬平臺提供的 3D 仿真系統,設置故障,模擬排故; 在實踐操作中,碰到故障范圍不確定問題也可以借助仿真軟件練習解決,采用該方式后,小組成員減少了等待時間,提高了課堂時間利用率,快速掌握檢修,本課難點的解決再次推進。
3) 考核評價。
任務實施完成后,教師匯總評價,通過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教師評、企業師傅第三方評價,實現多元化評價,生成柱狀圖,上傳平臺; 同時,學生通過和師傅問答交流,拓展了知識。
2.3 課后拓展,查漏補缺
學生登錄藍墨云平臺,完成老師創建的試卷,及時復習鞏固,同時在討論區提出問題,教師在線交流,查漏補缺; 教師通過 QQ 群上傳學生工作視頻,讓學生交流評價,進一步提升學生崗位能力。
3.效果與反思
信息化教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與傳統課堂相比,本次課本需要 6 課時,由于信息資源使用,學生用 4 課時即良好掌握了知識及提升了能力。在大力提倡互聯網 + 時代下,毫無疑問,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是解決當下教育課程改革等舉措的有效措施,它是一種符合時代特性、能良好服務于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及開拓學生智力潛能的教育手段。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信息化素質,轉變自身角色,發揮引導者角色,并處理好信息化資源,將教學延伸到課堂外,幫助學生利用碎片知識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投稿箱: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機床行業、企業相關新聞稿件發表,或進行資訊合作,歡迎聯系本網編輯部, 郵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關信息